中医认为此病与肝、肾、脾三脏器关系密切,其机理为:肝经绕阴器,主藏血;肾主生殖,开窍于二阴;脾主肌肉。临床表现可分为虚和实两种症状。所谓虚者,是指血虚失荣化燥,以至于冲任虚损,阴部失去濡养或者温煦所致;所谓实者,是由于肝郁克脾土,肝热而脾湿,湿与热相互浸渍,冲任受损,导致阴部被湿和热阻遏,引发此病。临床上以虚症为主,即是实症也是本虚受邪所致,临床上将本病分为四证型:
(一)肝肾阴亏证
辩证:外阴骚痒,尤以夜间为甚,或伴有烧灼样疼痛,外阴萎缩,皮色发白或带粉色,病变处干燥,薄脆或有裂纹,弹性消失。全身症见腰酸楚痛,头晕耳鸣,五心烦热,或咽干心烦,少寐。舌红少苔,脉细数或小弦。
施治:滋补肝肾,养血祛风。
(二)脾肾阳虚证
辩证:外阴皮肤变白、萎缩、骚痒,或薄脆,或增厚粗糙。全身症见精神倦怠,腰膝酸软,面浮肢肿,纳呆便溏,小便频数,腰下冷感,性欲淡漠。舌质淡嫩,苔白而腻,脉沉弱。
施治:温肾健脾,温阳化湿。
(三)血虚化燥证
辩证:外阴皮肤变白,干燥奇痒,夜间尤甚,搔甚则感涩痛,角化增生明显,伴有萎缩粘连,皮肤弹性消失,变硬或有皲,经期局部症状加重,经色黑暗质稠夹块,经期腹痛,全身骚痒,五心烦热,夜寐不安,舌质暗淡,尖边瘀斑,苔薄黄或薄白,脉沉涩或涩小数。
施治:养血润燥,活血祛风。
(四)湿热下注证 辩证:阴部皮肤粘膜变粗增厚,干燥发硬,发白,皲裂,周边红肿,外阴奇痒或难忍,灼热疼痛,抓破处有黄水渗出,白带增多,或有溃疡,湿疹。全身症见小便短黄,或尿急尿痛,大便干结或溏,困倦或下肢、面部水肿,或口苦、肋痛、纳呆,口干不欲饮,苔黄腻,脉弦数。
施治:疏肝理脾,清热利湿。
|